织花带工艺曾是畲族妇女普遍拥有的工艺,但随着畲民生活环境的逐步开放和汉族生活观念的影响,畲族民间善织花带的民间艺人已逐渐减少,手工织带工艺如今已不再是畲族妇女普遍拥有的工艺。手工织带工具简单,一般使用简单的“织带架”制作,亦可用自制的简易装置完成。织带时,一端固定于房屋内外任何可固定的地方便可进行。
以前畲民织带常用自备丝线,如土蚕丝,土制棉纱线等,而今织带所用丝线均多用机制各色丝线,已无须自行纺线及染色。旧时畲民劳作繁忙,织带常选农闲时节,而今人织带则不再受时节的限制。现在,只有少数畲村中还有善织花带的畲民,所织花带部分留作自用(用于围裙或挎包),亦有作为特色工艺出售或赠友人以作纪念的。
竹编工艺
竹编工艺因其极具实用价值,故在畲汉农村中普遍存在。畲族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精巧的竹编工艺品从材料破竹到染色喷漆需几十道工序。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风、挂联、枕头、席子、椅子等外,还有许多造型生动,美观精巧,色彩鲜艳的筐、篮等。如鹅形筐,以鹅身为容体,以回首的曲颈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为羽毛,栩栩如生,美观实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编制斗笠,它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精致细腻、美观大方。畲民所制的斗笠均为尖顶,可防晒遮雨还可作风扇使用,是畲民田间劳作常备用具之一。也是以前农村雨天中最常用的雨具之一,孩童上学,邻里串门大多以此代伞,经济实惠。而花斗笠,曾是云和畲族姑娘出嫁的必备嫁妆之一,斗笠夹层编有箬叶,有“虎牙”、“斗云”、“舌子”三种形状,是畲族特有的文化图腾,寓意着勤劳与美好,寄托着对即将出嫁的少女,最殷切的祝福。
斗笠的编织十分有讲究,不同于普通的编织工艺,从选材开始,便异常严苛。选材完成后,还有裁竹、削篾、打顶、做胚、夹料......等近40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着严格的操作要求,容不得一丝一毫懈怠,制作一顶完整的花斗笠,得6至7天的时间,需耗费极大的精力。
染色也是编织花斗笠的一个重要部分,斗笠上的彩色丝线,是畲民按照所需要编织的图案颜色,将竹篾一根根浸染晾晒而成,再一条条编进斗笠之中,与原色篾丝相互搭配,从而制作出有着浓郁畲族色彩的花斗笠。
一顶花斗笠的直径约40多厘米,由上下两层竹篾编合而成,中间夹铺特有的箬叶,竹篾则细腻若发丝,厚薄均匀,色彩多样,仅上层的斗笠,就有220至240根之多,其技艺之复杂,绝非一日之功。
斗笠上可编织斗笠燕、顶四格、三层屋、云头、燕嘴等多种不同的花纹,异常精致,每种花纹的编织方法皆不相同。如此复杂的手工艺,对于从小熟悉编织的云和畲族人民来说,也毫不轻松。
畲族的花斗笠,除了在制作过程中编织了许许多多的畲族传统图案,还会搭配上各式色彩艳丽的珠串,以及红、黄等色的绸带来进行装饰,把斗笠点缀得典雅高贵。整个斗笠以五彩九重细篾编织而成,更显精巧且富有民族风格,夺目绚丽。
在编织花斗笠的过程中,畲民们还会使用畲村特有的桐油防漏工艺加入到编织过程中,最后编织完成的斗笠既精致轻巧,又滴水不漏,堪称畲族编织技术中的一绝。
从前的花斗笠是畲族妇女外出劳作、赶集或走亲访友时的遮阳工具,后来在时代的演变中它变得越来越精致,设计考究,技艺精湛,美观大方,便渐渐成为了畲族姑娘的陪嫁品之一。
畲族的老人们,也时常回想起,自己曾经出嫁时的一幕幕,那时候的畲家姑娘,戴着精致夺目的花斗笠,着一身畲族特色凤凰装,娉婷袅娜,在喜庆热闹的吹吹打打中,嫁给自己心爱的那个人,这也许便是当时她们记忆中最美好的事吧!
畲族花斗笠的编织技艺,是他们最绚丽的文化之一,亦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之瑰宝,在畲族漫长的迁徙历史中,坚持传承自己的民族特色,将其发扬光大,让世人领略它的神秘魅力。
木刻工艺
在畲族民间,现今还散存着一定量的木刻工艺装饰品,多用于装饰木制家俱(如桌、椅、床等),亦有少量残存于木构建筑之中。该技艺在民间已失传,只留下一些精美的饰品零落于乡间。现时,有许多民间文艺组织或个人正以多种形式进行收藏。
这些畲族的民间工艺正在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的发展而被挤到主流文化的边缘,甚至是消失。畲族民间工艺是畲族文化的代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